2015年第三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07.08.2015 来源:

 

南海争议战略透视

 

南海与中国的战略安全    何亚非

【内容提要】南海问题牵涉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东盟等国家及国家集团的关系。南海问题主要涉及三个层面:一是中国南部的地缘战略安全,以及中国海洋力量能否向深海延伸的问题;二是中国能源资源的战略通道安全问题;三是中国对南海自然资源控制与开发问题。本文主要从南海地缘形势、南海问题的症结和对解决南海问题的思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南海问题的解决非常复杂,但首先取决于国家总体国力的强盛。在此意义上,时间在中国一边。与此同时,中国还要采取增强现代海洋意识,推进以一带一路为抓手的全方位区域合作,充分研究和利用国际法和为南海地区提供公共产品等一系列措施,以便更好的维护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与经略周边海洋    海  民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后,国际社会议论纷纷,对其内涵和意图提出了诸多猜测和疑虑,甚至有人认为你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就是中国要单纯追求海上军事力量,想要挑战美国。这一系列的看法都是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误解。本文就中国如何建设“海洋强国”的一系列关键性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如何处理好海洋领土争议、海上安全、资源开发、和平合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主张。

 

 

中菲南海仲裁案新近发展述评    吴士存  蒋 围

【内容提要】中菲南海仲裁案目前已经进入提交进一步书面陈述阶段,预计仲裁庭作出裁决的时间为2016年年初之后。中国关于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虽非该案的辩诉状,但仍是仲裁庭重要的参考文件。几乎就在同时,美国国务院发布报告公开支持菲律宾的仲裁请求。越南也向仲裁庭提交官方声明,要求仲裁庭对越南的法律权利和利益给予应有的关注。美、越对仲裁案的介入进一步加剧了案件的复杂程度。本文深入分析菲律宾方面的法理依据并进行驳斥,同时指出美方发布的文件不仅误读中方观点更无益于南海问题的解决。

 

 

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透视中国—东盟关系    李明江

【内容提要】中国在东南亚的战略目标是希望成为该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大国。过去20年来,为达到此目标,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人文等各个领域对东南亚实施了强有力的软实力战略。这种战略的成效喜忧参半,一方面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的确有了长足的进展,同时双方的战略互信还不牢固,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也面临阻碍。中国在东南亚的硬实力政策与其软实力战略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导致中国在东南亚的巧实力受阻。因此,中国还需要下大力气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更加稳定和密切的安全关系,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可以考虑做较大的政策调整。只有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不相互矛盾,并尽可能地形成良性互动,中国在东南亚的战略目标才更有可能得到实现。

 

 

海域划界、岛礁归属与联合开发:探索未来南海争端解决方案  汪  铮

【内容提要】  现有关于南海争端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地缘政治、经济资源以及国际法这三个层面,对具体化的争端解决方案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许多国际冲突的管理和解决实践中,具体的争端解决方案发挥了具有重大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提出和讨论具体解决方案和倡议,可以引发创造性思考,将复杂问题细化、分化、阶段化,并起到延缓、规避和化解冲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在南海争端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类具体解决方案,分别代表了海域划界、岛礁归属和联合开发三种思路,然后针对这三类方案所给出的具体建议的现实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估。在结合这三种方案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的南海政策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聚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和平崛起与中国应注意的问题   黄  靖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是一个逐步形成的国家工程。它是习近平主席就任以来战略构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支柱点,体现了习主席在全球布局过程中“全球着眼,周边着手”的战略理念。本文主要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与和平崛起之间的关系,强调“一带一路”是一个需要根据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建设项目而非政绩工程,并指出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认为“一路一带”虽是国家牵头、企业去做的一件大事情,但是,“一路一带”一定要按照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经验去做,这就是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或者合作的方式才能把它做成功。

 

 

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沿线国家的不同视角   洪  农

【内容提要】习近平主席2013年10月首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倡议。在过去的10多个月里,沿海各省市积极响应, 纷纷出谋献策,结合自身优势,采取相应行动。同时,以政治、安全、海洋、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主力的社会各界也都积极参与“海丝”战略倡议的讨论,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建议。本文旨在探寻“海上丝绸之路”提出后,周边国家以及地区大国(美国等)如何看待以及回应。

 

 

海洋权益的法理分析

 

 

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辨析    黄子宜

【内容提要】2013年1月,菲律宾就中菲南海海洋权利争端提交国际仲裁,这是南海争端首次进入国际司法程序。2015年4月22日,仲裁庭发布最新的第四号程序令,仲裁庭已经确定将中国包括2014年12月7日立场文件在内的诸多通信视为《程序规则》第20条意义下的抗辩,并将在2015年7月开庭审理中国关于管辖权的反对意见以及涉及管辖权和诉求可受理性的其他问题。本文通过对仲裁庭管辖权的分析,围绕新公布的第四号程序令,研究下一步中国应当如何参与后续程序和本次仲裁案对未来南海争端解决方式影响。笔者认为中国应积极参与2015年7月关于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管辖权的仲裁庭庭审,做好应对南海岛礁争端法律诉讼常态化的多样化法律诉讼准备。

 

 

岛礁领土取得中的“有效控制”:兼论南沙群岛的法律情势   谈中正

 

【内容提要】针对争议岛礁的“有效控制”,应追本溯源至领土取得问题,在领土取得的法律框架下评价。“有效控制”的确立应符合主体资格、主张意图、客观行为三方面要件,但在岛礁情形下具有一定灵活性。“有效控制”的法律效果受制于一系列因素,尤其是既定法律权源的有无,相关国家的单方行为,关键日期,以及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中国基于自古形成、持续巩固的“有效控制”而享有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周边国家对南沙部分岛礁的“有效控制”在国际法上是非法无效的。

 

 

中菲南海仲裁案的国际司法管辖权及审理可行性研究  张诗奡

 

【内容提要】2013年2月19日,菲律宾政府就南海争端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仲裁程序提出诉讼请求。如果仲裁庭受理了这一请求,很可能意味着中国以后将面临更多的国际法诉讼。由于南海争端涉及到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等因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五部分规定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管辖权问题和审理可行性成为此次仲裁程序的关键。本文深入分析了中、菲双方所提出的主张内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结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具体规定和过往案例探讨了仲裁庭对中菲仲裁案的管辖权及审理可行性,并对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预判。

 

 

书评

 

南海问题:如何读懂美国?     马  博

 

 

综述

 

“走向和平与稳定的南海”国际会议综述   李聆群

 

 

 

刊首寄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来明

 

  欣闻《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双月刊将于5月发行创刊号,谨致热烈祝贺!亚非发展研究所作为我国在亚非地区研究方面的权威、专业机构,长期聚焦亚非国家发展和地区热点问题,推动国内外本领域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主动为国家外交工作建言献策,有效履行了职能,取得丰硕成果。该所主办的期刊《亚非纵横》在发现人才、凝聚智慧、交流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配合了研究所各项工作开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加强周边外交工作,提出“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从战略高度规划外交布局。亚非所敏锐观察,及时确定亚太地区安全和涉海问题为当前研究重点,并对《亚非纵横》进行重大改革,通过与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战略合作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联办富有时代特色且切合现实需要的新期刊《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助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我相信,在编辑部及主办单位共同努力下,《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将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助益国际关系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发刊词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张异宾

 

   仲夏五月,《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双月刊正式与读者们见面了。值此创始发刊之日,我谨代表南京大学,衷心感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我校承办这本杂志的信托,并感谢本期作者的不吝赐稿。

  中国是一个有着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1.8万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但是长期以来,受不同时期国家战略思维的制约,学术界对海洋领域的研究一直十分薄弱,时至今日依然未能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提高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对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李克强总理也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尽快编制和实施海洋战略规划,切实加强和提升我国综合管理海洋的能力,在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拓展与周边国家的海洋合作领域,将中国的海洋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国家海洋战略思维的转变,为学术界大力推动和促进国家海洋研究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

  在此背景下,南京大学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积极开展、拓展和深化海洋研究。2012年,汇集本校国际关系、史地文化、资源环境、经济与法律等优势学科,协同国内顶尖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在全国高校系统中率先成立了综合性海洋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该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2011计划”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在刚刚走过的短短三年里,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在校党委和中心管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各协同单位的紧密配合下,共同努力拼搏,比较好地发挥了新型国家智库的独特作用,先后有多项研究成果、政策建议受到外交部、国家海洋局以及其他相关中央部委的重视并予以采纳。我们有理由相信,借助党中央大力发展新型高端智库政策的东风,依托南京大学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必将在未来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工程中发挥更大的智囊作用,为把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不断提供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建设性的科研成果与政策建议。

  创办一流期刊是衡量顶尖学术机构的重要标志之一。《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作为国内首家集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为一体、突出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为研究主体的综合性海洋研究学术期刊,其所承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十分重大。为此,我们将遵循“求真务实、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办刊方针,鼓励学术自由、思想碰撞、求同存异、理论创新。同时,我们也会着眼于中国的不断崛起,立足于周边形势特别是海洋问题,充分考虑涉海议题的复杂化、多变性和政治敏感性,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在牢牢把握和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底线的前提下,努力将期刊办成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亚太安全与涉海研究的专业平台以及在国内外宣传中国海洋政策与战略的平台。《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将致力于探讨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争议的现实途径,研究中国崛起背景下降低和管控国家间海洋安全风险与冲突的办法,寻求推动共同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促进海洋合作的有效机制;同时还将致力于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动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理性客观与大胆创新相结合,努力不断推出新成果、新思路和新观点。这是南京大学以及我本人对期刊编辑部的总体要求和期望。

  我相信,一份学术期刊的成功离不开一流的编辑团队,更离不开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和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支持。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智短,百人智长”。愿我们携起手来,为把《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办成中国顶级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涉海问题综合研究期刊而共同努力!

 

      

   

 

京ICP备13010271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