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三期目录及摘要

发布时间:05.16.2014 来源:

 

中东问题研究

 

美国中东政策的战略支点—沙特     冯基华

【内容提要】  美国对中东战略在冷战前后有所不同,冷战时期以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和遏制苏联在中东的扩张为主要目标,后冷战时期美国对中东战略除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外,还在中东地区积极推动西方式民主。尽管两国家与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有着极大的差异和分歧,加之在巴以问题等方面的不同立场,导致两国自建交以来龃龉不断,但美沙关系是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之上的,超越了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差异,两国战略合作仍将继续。在可预见的将来,沙特仍将维持美中东战略支点的重要地位。

 

土耳其与欧盟关系的发展探析    丁  工

【内容提要  尽管随着土欧关系因近期高官政要的频繁互访而再度转暖,土耳其举步维艰的入盟之路似乎有望迈出新的一步,但从长远来看,土耳其入盟的政策取向出现波动,此轮入盟谈判的前景依旧不容乐观,很有可能再度陷入谈判-停顿-再谈判-又停顿的周期性的循环。随着土欧实力对比的消长起落,土耳其国民的集体心态变迁和国家利益的研判认知,将对土耳其制定加入欧盟的战略谋划和策略选择产生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影响。

 

基地组织当前“建国”活动及其走向   钮  松  徐曹宇

【内容提要】  国际社会正在认真审视当前基地组织渐进式开展的“建国”活动。该组织现阶段的“国家观”深植于伊斯兰教的原始教义,并在当代国际关系现实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基地组织的“建国”实践最先出现在也门和伊拉克—叙利亚交界地区并非偶然,与这些国家或所处地区长期的内战或政治冲突极有关联。美国中东战略的失衡与自相矛盾,为基地组织的壮大乃至“建国”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建国”活动也在组织、战术与思想等层面给基地组织造成了诸多难以化解的矛盾。

 

 

亚太地区合作

 

湄公河安全合作中的信任元素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包广将

【内容提要】  在中、老、缅、泰湄公河安全合作中,四国相互信任无疑起到关键作用。但是,信任问题在国际安全合作研究中往往被忽略,即便是较为成熟的国际机制理论和国际公共产品理论也缺乏系统论述。尽管前者强调了国际机制能够带来信任,但却忽视了信任本身是国际机制产生的前置条件。后者关注于公共产品的稀缺性而忽视了信任缺失引发的公共产品相对过剩和竞争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这两种国际合作理论中信任元素的缺失现状后,着重分析了四国相互信任生成路径,并指出了中国在湄公河安全合作中的战略选择。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问题探析   杨思灵  高会平

【内容提要】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不仅符合中国对外战略的需要,也符合印度对外开放及其实施东向政策的需要,同时还符合孟加拉国及缅甸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囿于孟中印缅次区域情势较为复杂,尤其是一些国家的政治局势、社会安全等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会制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与发展。

 

中韩合作应对半岛危机     崔  戈

【内容提要】  2013年6月韩国新当选总统朴槿惠访华,提出了旨在缓和朝鲜半岛紧张,构建持久和平的“朝鲜半岛信任进程”构想,为中韩合作应对半岛危机带来了新的契机。中韩双方增进互信,充实和提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安全合作,共同约束朝美危害地区安全与稳定的行为,引导朝鲜经济转型,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南亚地缘安全

 

印度在中国地缘战略中的角色定位及影响     李英铭

【内容提要】  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如何突破美国的遏制以获得自身的发展成为当前中国地缘战略的核心。在来自美国的共同压力下,提升与地区大国印度的战略合作,既有助于突破困境,又有利于周边环境的安宁稳定,促进建立一个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合作机构,从而对中国在中亚、南亚和东亚的具体战略安排带来积极作用,符合当前中国地缘战略宏观层次上的的整体布局。

 

新世纪印俄军事合作的特征    霍文乐   张淑兰

【内容提要】  印俄(苏)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有着数十年的历史,2000年印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更是将印俄军事技术合作提升到了新的层次,日益展现出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两国军事合作的模式实现了机制化和常态化;军事合作不但内容广泛,规模巨大,而且合作程度越来越深入;两国军事合作的关系由以前的不平等转为平等;两国军事合作的前景日益明朗化。对新世纪印俄军事合作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达到管窥新世纪的印俄关系的效果。

 

 

非洲问题研究

 

非洲经济的发展成效与结构制约    薛 琳   丁 伟

【内容提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非洲依托资源和人口优势,加之不断推进的区域一体化进程,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但非洲国家依然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而非洲在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处的边缘性地位,则是非洲所有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因。本文以世界体系论为主要理论工具,对非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出路进行了初步分析。

 

伊斯兰教与肯尼亚政治变迁    李文刚

【内容提要】  伊斯兰教在肯尼亚属少数派宗教,但因穆斯林聚居区的经济、战略位置对该国政局稳定、领土完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故伊斯兰教从一开始就在肯政治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总体而言,肯尼亚历届政府谨慎、稳妥处理两大宗教的关系,穆斯林与基督徒长期和平共处,对国家稳定和民族一体化进程大有裨益。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多党民主制的引入,宗教日益被政治化。一方面,穆斯林认为被边缘化,越来越倾向于将伊斯兰教作为向外界申诉的平台;另一方面,原教旨主义在肯尼亚迅速发展,不断加大与政府的博弈。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伊斯兰极端势力、恐怖势力在当前的肯尼亚较为突出,亟需一个综合方案加以应对。

 

撒哈拉以南非洲反政府武装的演进历程与当代特点   王 涛  王 猛

【内容提要】  撒哈拉以南非洲反政府武装的活动由来已久。在殖民地争取独立过程中,就兴起了针对殖民政府的反政府武装。非洲国家独立后,由于各国国内不同派别政治立场的差异、民族矛盾的对立等原因,在野方往往组织反政府武装对抗政府。冷战背景下,美苏在非洲的争霸活动也催生了一批具有国际背景的反政府武装。随着冷战结束,非洲内部的政治、经济利益分配,族群对立与冲突,宗教矛盾与极端化倾向,催生出新的反政府武装。并呈现出分布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扩溢效应明显等特征。反政府武装问题久拖不决,是非洲国家和平与发展努力受挫的集中表现;而它们反过来又加深了非洲国家内部的社会危机,成为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的驱动因素。

 

 

京ICP备13010271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