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中国对非外交关系全面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08.21.2013 来源:

  截止目前,我国已同世界54个国家建立起了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新形势下,中非关系面临着诸多挑战:战略定位尚待进一步清晰,西方思潮不断冲击,国际力量博弈加剧,政府履职境外环境变化,公共外交有待完善,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全面发展中非关系面临的新挑战

  1.现行对非战略需应对新形势下多重挑战。其一,“政治上互相尊重”或有放任中非政治互信渐行渐远之虞。非洲国家长期受西方宣传影响,采效西式“民主”在非似成风潮。我若对此盲目“尊重”,袖手非洲政体全盘西化,或将助长西方在非扩大意识形态版图,挤压我软实力崛起空间。其二,“经济上互利共赢”易生我“趋利疏义”非议。非洲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劣势地位短期难以改观,接受外援仍将是多数非洲国家无奈之选。中国对非经济合作遵循互利共赢原则,我强势经贸地位难免造成非洲资源单向外流的客观事实,反华舆论或借此攻击我对非“盘剥”,诱发非洲国家对我逆反心理。其三,文化交流在非“落地难扎根”,深度推进或受阻滞。孔子学院是我对非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近年来隐现“量增效减”疲态。“学汉字、秀儒礼”的教学形式和目标难以同非洲本地教育、就业实际需求相结合,本土驱动力不足。西方国家的“歌德学院”以“推动非洲本土文化发展”为宗旨,突出与非洲文化融合,受欢迎程度远胜于我。其四,中非安全合作多年难有突破。迄今为止,我在非维和行动均是联合国框架下的蓝盔项目。中非双边安全合作遭西方掣肘,受非洲警惕,缺实力支撑,少战略布局。其五,中非在国际领域相互支持难尽人意。近年来,我与非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效互动不多:一来非洲内部矛盾纠结复杂,意见难以统一;二来西方在非影响和行动能力强于我,非洲国家多受其左右。中非国际政治关系实际并不对等:我之需求于非洲,远超非洲寄重于我。

  2.传统理念与模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当前,西方以“人道主义干涉”为核心的“新干涉主义”于我冲击巨大。一方面,安全内涵已从冷战前的政治安全经由冷战后的经济安全进一步涉及当前“人的安全”,维护人身安全成为我在非重大利益的组成部分。另方面,非洲频发的“人道主义灾难”逐渐引发非洲大陆内外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质疑。美欧和非盟在“人道主义干预”和“有限干预”口号下采取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渐获非洲国家接受。

  3.美西方国家大力消除中国对非影响。当前,国际上对非交流平台越来越多,各类与非双边、多边对话、合作、交流机制层出不穷,围绕非洲问题的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的论坛等平台比比皆是。西方国家以其与非独特历史联系和雄厚资金为后盾,深度发展对非政治经济关系,在安全合作方面更是遥遥领先。近年来,西方国家不但加紧输出民主价值观,在非洲争取价值认同,而且还在非洲宣传“印度模式”和“巴西模式”,抵消中国在非洲影响的意图明显。不可否认,当前个别非洲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确实存在着做“投机”选择的情况。中非政治关系正面临着被不断消磨的残酷现实。

  4.我涉非职能部门境外履职环境变化。一方面,多数驻非外交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相对不足,导致与当地侨民关系多是“侨民不找,使馆不理”,对当地侨民情况不够清楚,或遇棘手问题难以发力。由此还易使其履职时难免有所侧重,即“重礼”而“轻理”,维护与驻在国政府的大局,讲友好多,谈问题少;讲原则多,抓措施少;事后补救多,事前预警少。另一方面,商务主管部门对外派企业和人员培训和监管不足,对企业、员工违反驻在国法律或习俗,甚至“为非作歹”损害我在非形象等现象难以有效约束。即使是坚定的友华非洲人士也无奈地发出了“中国好,中国人不好”的感慨。近年来,非洲国家针对华人的恶性事件频发。如不对个案加以重视,恐会出现大规模排华、反华暗潮。

  5.公共外交资源匮乏,中非民间融合困难。一方面涉非语言人才奇缺。国内涉非小语种招生数量少,学成后又多为逃避派驻非洲受苦而转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语言人才缺失直接导致中非民间沟通困难,双方融合难度非常大。另方面,中非民间交流缺少有效媒介。一是我国在非NGO组织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难以同西方国家相较;二是西方早已抢占非洲宣传高地,通过多种手段左右非洲主要媒体。我在非洲宣传能力和效果都非常薄弱。

  二、应策思考

  当前,非洲发展面临内外诸多问题,和平与安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道路选择、一体化进程以及外部环境等均需给予充分关注。技术人才缺乏是制约非洲发展的重要因素。局部恐怖主义和政局动荡等顽疾长期困扰非洲,解决出路在于破解非洲减贫难题。非洲价值观包括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应以良好文化实践推动发展。正确的文化政策对政治和经济均有重大积极作用。与西方国家相比,亚洲国家价值观与非洲更具共同之处,中国发展经验极具借鉴意义。非洲新能源将成发展新亮点,这是非洲内部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多重需要,当前应着重解决新能源体量较小、多元化问题较差以及机制不灵活等不利因素。

  一是在中央政府层面,积极推动建立超越部门利益的、具有处理对非综合事务能力的协调领导机构,顺畅有关信息通联,有效分配、合理施用国内外资源及部门权力,整体筹划和部署对非工作;加强在非一线外事机构的人员和资源投入,提高管理和咨询服务能力,引导当地侨民密切与使、领馆联系;提升使、领馆与驻在国军、政、商、民各界的沟通能力与效果;

  二是及时调整对非关系理念,准确把握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脉络,集中有限资源,解决非洲国家急迫解决的和平与发展课题,支持并协助非洲国家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长效机制。立足长远,道义为先,多予少取,先予后取;

  三是在具体合作领域上,尽力顾全非洲国家关切,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在政治合作领域,加强与非洲国家交流与沟通,多倾听非洲国家意见;在经济合作领域,既要重形象,又要惠民生,当前更迫切的是要惠民生。中非合作半个多世纪,主要援助集中在基础设施,投入大,见效慢,不直接。我可鼓励农业、轻工业等民生行业,以技术援助形式进入非洲,切实帮助非洲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就业水平。在安保合作领域,慎重出台海外安保政策,避免刺激非洲国家主权、治权等敏感神经。加强在非企业安保意识和能力培养,在守法基础上,提升个体安保水平。在文化交流领域,加强与非洲本土文化融合,在传播汉语言的同时,重点推广“仁爱、友邻、谦恭、包容”等中华传统思想,寻找儒家文化与非洲本土文化的共同点,大力加以宣传。在国际合作领域,合理把握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在涉及非洲国家具体问题上,积极为其发声,维护其重大关切利益。

  四是提升公共外交地位,积极发展中非民间关系。针对当前备受垢病的在非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强培训、管理,切实帮助和引导企业树立“国人”意识和形象;鼓励在非企业长期发展,打击"捞一票就走"的短视、趋利做法。坚持并深化援非医疗工程,巩固并扩大这一有利民间阵地,结合非洲本土实际情况,发展当地惠民医药救助体系和产业;加强对非政府组织在非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合理开展友华宣传,扩大和深化中非民间交往,配合官方部署,争取民心。

  此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非关系。一是重视人文交流,提高彼此文化互知,消除文化差异。重新认识定位非洲民族研究的价值,了解非洲民族基本情况和民族关系,探索民族研究的中国范式,从多层次视角连续性进行深层次研究。二是重视中国企业、个人在非洲的形象。国与国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努力提高涉非企业及人员对非整体认识和了解,学会与当地人打交道。鼓励中国优势产业去非投资而非简单的落后产能转移,发挥我在目标国比较优势,战略布局。三是加强多边国际合作,与欧美等进行三方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扩大国际合作的范围,规避风险。四是深化文化推广,加强双方媒体合作,扩大受众范围,打消西方歪曲报道。五是互相尊重,在事实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挖掘文化的根和源,重视多元化、多层次全面合作。在教育援助与合作上,鼓励当地社区参与,借鉴他国经验,注重软实力,开发新项目。在参与主体上更加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在教育上从娃娃抓起,立足长远。六是开展对非调研,要注意研究西方话语体系的名词,在拿来时知其来龙去脉;鼓励非洲朋友共同参与,成果共享。

 



        2013年8月

京ICP备13010271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