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探析

发布时间:09.20.2012 来源: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破坏,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成为普遍共识。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仅要加强对私人金融机构的监管,还要加强对主权国家债务状况的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雷曼兄弟破产引爆此次金融危机,美国、欧洲众多著名的私人金融机构纷纷陷入困境。反思缘由,监管不力、放任以高杠杆率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导致风险失控是主要原因。因此,在通过政府救助稳定私人金融机构的同时,美国、欧盟都通过了加强金融监管的法案,G8、G20峰会也多次予以强调且加强了相关国际合作,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正当私人金融机构趋稳、世界经济复苏前景稍显乐观的时候,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使得欧盟及整个世界经济再次减速,面临衰退危险。针对这种情形,今后,OECD、欧洲央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可与国际评级机构密切沟通,对所属成员国主权债务状况进行持续的追踪了解。可参照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收敛标准”确定的财务赤字不超过GDP3%、公共债务不超过GDP60%的规定,半年或一年定期评估各个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提醒它们增强财政纪律约束,必要时施加外部压力督促其采取措施,及时化解潜在危害,以免局面失控,引发连锁反应。

  第二,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增强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现行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与多极世界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美国经济实力下降,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满足世界对储备资产需求的同时维持币值稳定。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美国相继推出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刺激本国经济增长,对外转嫁债务,造成主要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诱发通货膨胀,使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新兴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顺应新兴国家崛起带来的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以及对币值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应朝着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过渡,以增强世界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大宗商品出口国来说,这样也有利于保障外汇资产的安全、提高收益率,符合它们的国家利益。

  通过治理边缘国家的主权债务和银行危机,未来欧元区在财政一体化、金融监管和对外竞争力方面将会有所进步,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在几年后会有所恢复。中国目前正在通过使用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与他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等多种方式促进人民币国际化,随着自身金融改革的深入和资本市场的开放,人民币日益正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个受欢迎的选项。如果美元、欧元、人民币三元货币体系渐趋成熟,将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第三,加快对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全球实体经济。

  首先,要对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治理结构进行调整。目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IMF份额即投票权的占比与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实际地位很不相称。2009年,G20匹兹堡峰会决定将它们在IMF的份额提高6个百分点,即使这样,它们在IMF的投票权仍远小于发达国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投票权仍小于日本。另外,IMF总裁、世界银行行长这两个位置,长期被美国和欧洲垄断;众多国际金融组织里,发达国家人员在高级管理层都占据绝对多数。这些状况应逐渐加以扭转。

  其次,要对国际金融组织不平等的游戏规则进行适当、合理的改变。按照IMF目前的章程,美国和欧元区都分别拥有在重大问题上的一票否决权;IMF和世界银行在为借款国设立对外债务上限以及考虑援助贷款优惠额度时使用发达国家的商业参考利率(CIRRS),不认可包括中国在内发展中国家的有关商业参考或融资利率。这些歧视性规定必须尽快改革。

  中国一再呼吁改良国际金融秩序,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力”。应与相关国家携手合作,推动改变的尽快发生。

 

 

         2012年9月

 

京ICP备13010271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542号